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丨毁灭性蛀果害虫苹果蠹蛾

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丨毁灭性蛀果害虫苹果蠹蛾

苹果蠹蛾(学名:Cydia pomonella),属鳞翅目卷蛾科,杂食性钻蛀害虫,有很强的适应性、抗逆性和繁殖能力,是一类对世界水果生产具有重大影响的有害生物。

苹果蠹蛾于2007年被列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》,2010年1月7日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列为: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。2020年9月15日,苹果蠹蛾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。

苹果蠹蛾成虫体长8mm,体灰褐色而具紫色光泽,前翅臀角处的肛上纹呈深褐色椭圆形,有3条青铜色条斑。翅基部色较浅,其外缘略呈三角形,有较深的波状纹。后翅褐色,基部颜色较淡。卵椭圆形,长1.1–1.2 mm,宽0.9–1.0 mm,极扁平,中央部分略隆起,初产时像一极薄的蜡滴,半透明,孵化前能透见幼虫。卵壳表面无显著刻纹,放大100倍以上时,则可见不规则的细微皱纹。初龄幼虫黄白色。初龄幼虫体多为淡黄白色,成熟幼虫14–18 mm,多为淡红色,背面色深,腹面色浅。头部黄褐色。前胸盾片淡黄色,并有褐色斑点,臀板上有淡褐色斑点。

发·生·规·律

苹果蠹蛾在我国北方苹果产区一年发生一年发生2代和一个不完整的第三代,发生世代很不整齐。以老熟幼虫在树干粗皮裂缝翘皮下、树洞中及主枝分叉处缝隙中结茧越冬。

当早春气温超过9℃,即4月下旬越冬幼虫陆续化蛹,5月上旬为成虫羽化高峰期,5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分别为1、2代幼虫发生盛期,也是蛀果的两个高峰期,6月上旬及8月上旬为幼虫危害脱果期,从5月上中旬至9月上旬都能见到成虫。

生·活·习·性

苹果蠹蛾的成虫多在夜间活动,黑光灯能诱集到成虫;其成虫还具有趋化性,糖醋罐可以诱集到成虫。另外,苹果蠹蛾的成虫在产卵时具有明显的产卵选择性,树种上更偏爱苹果和沙果。其在树冠上不同部位产卵量也不同,在垂直分布的上层最多,中层次之,下层最少,在向阳背风处产卵最多。苹果蠹蛾的幼虫具有滞育习性,其第l代幼虫老熟后,一部分会滞育结茧越夏越冬(滞育率28%),第2年夏季羽化。其幼虫还具有转果为害的习性,其幼虫在果实内蜕皮3次即3龄幼虫时开始转果,1头幼虫可以转移为害1—3个果实,尤其是相邻的果实之间,有时1个果实内会出现几头幼虫同时为害的现象。此外,幼虫还具有偏食种子的习性。

苹果蠹蛾

苹果蠹蛾原产于欧亚大陆南部,属古北、新北、新热带、澳洲、非洲区系共有种。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6大洲几乎所有的苹果产区,是世界上仁果类果树的毁灭性蛀果害虫。该虫以幼虫蛀食苹果、梨、杏等的果实,造成大量虫害果,并导致果实成熟前脱落和腐烂,蛀果率普遍在50%以上,严重的可达70%–100%,严重影响了国内外水果的生产和销售。

地·区·分·布

中国

甘肃省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。

国外

印度、朝鲜、哈萨克斯坦、吉尔吉斯坦、塔吉克斯坦、乌兹别克斯坦、土库曼斯坦、格鲁吉亚。

检疫措施

加强检疫工作,从产地检疫、调运检疫、市场检疫等多方面、多角度对苹果蠹蛾进行封锁控制。重发区以调运检疫为重点;轻发区以调运检疫、产地检疫并重;零星发生区以产地检疫为重点,适当采取铲除、烧毁等检疫措施;未发生区以调运检疫、市场检疫相结合。具体措施包括:加强对植物产品调运的检查,禁止疫情发生区内果品及相关植物产品的调入和调出,同时通过检疫证书等文件追查疫情的来源与去向;加强对当地水果市场或集散地的检查力度,集中处理水果集散地上所有的废弃果实。

人工防控

1.清洁果园,加强管理及时摘除树上的虫蛀果和收集地面上的落果,清理下来的虫蛀果应集中堆放并进行深埋。同时,及时清除果园中的废弃纸箱、废木堆、废弃化肥袋、杂草、灌木丛等所有可能为苹果蠹蛾提供越夏越冬场所的材料和设施。

2.刮老翘皮,清除虫源在冬季果树休眠期及早春发芽之前,刮除果树主干和主枝上的粗皮、翘皮,以消灭越冬虫体。刮树皮时,要在地面上放置铺垫物,将被刮除的树皮和越冬害虫全面收集,然后集中烧毁或深埋。刮完树皮后,可用波美5度的石硫合剂涂刷果树主干和主枝,或用生石灰、石硫合剂、食盐、粘土和水,按10∶2∶2∶2∶40的比例混合,再加少量氨戊菊酶制成的涂白剂涂刷果树主干和主枝。

3.束草、布环,诱集幼虫人工营造苹果蠹蛾化蛹和越夏、越冬的场所,诱集老熟幼虫。每年6月中旬,用胡麻草或粗麻布在果树的主干及主要分枝处绑缚宽15-20厘米的草、布环,诱集苹果蠹蛾老熟幼虫,然后于果实采收之后取下草、布环集中烧毁,杀死老熟幼虫。防治时,还可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草、布环上喷高浓度杀虫药剂,防治效果会更好。

4.果实套袋,阻止蛀果在苹果蠹蛾越冬代成虫的产卵盛期前,将果实套袋阻止该虫蛀果为害。进行果实套袋的果树,要精细修剪、适量留花留果。套袋前要将整捆果实袋放于潮湿处,使之返潮柔韧,以便使用。套袋时,先撑开袋口,托起袋底,使两底角通气、放水口张开,使袋体膨起,然后手执袋口下2-3厘米处,套住果实后,从中间向两侧依次按折扇方式折叠袋口,于丝口上方从连接点处撕开,将捆扎丝沿袋口扎紧即可。

5.高接换优,停产休园对于危害严重且果实品质较差的果园,可对全园果树实行一次性高接换优,并连续两年内不让果树结果,以阻断苹果蠹蛾生长发育环境,有效防治苹果蠹蛾,提升果品质量。

6.休园,对于发生地区相对隔离,且发生面积较小地区,在充分考虑其对防治效果、防治投入以及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的前提下,建议在次年春季对发生地区的果园进行疏花、疏果,降低或停止该年的水果生产。

7.诱集幼虫,于每年8月中旬开始,用宽15-20cm的瓦楞纸或粗麻布绑缚果树所有主干部分及主要分枝,以此法诱集苹果蠹蛾越冬代老熟幼虫。10月份果实采收之后结合冬前田间管理,取下绑缚材料进行销毁。如缺少上述绑缚材料,亦可用焦油纸、皱纹纸或草束等替代材料。

此外,在果实入窖时应严格挑选,防止幼虫随蛀果越冬。也可于成虫期在果树上悬挂卫生球,影响成虫交尾产卵,减少种群数量。

生物防控

1.迷向丝防治:利用成虫交配需要释放信息素寻找配偶的生物习性。利用高浓度长时间的信息素干扰,使雄虫无法找到雌虫,达到无法交配产卵以保护果园的目的。近年随着技术改进和完善已经有相对完善的产品。主要国内市场有的厂家有深圳百乐宝、中捷四方、宁波纽康、英格尔等。这种技术使用简单方便,同时减少农药甚至不需使用农药,符合食品安全的发展,同时将苹果蠹蛾的危害控制在相应地区保护其他地区。

使用方法及用法:以深圳百乐宝产的迷向丝为例,一年只需使用一次,亩用量33跟左右。持续时间6月以上,这样一个生长季只使用一次。

2.信息素诱杀

在苹果蠹蛾成虫期,利用性信息素诱杀雄性成虫。诱捕器的设置密度一般为2-4个/亩;发生较重的地方,可增加设置诱捕器的数量。诱捕器内若使用粘虫板,应注意粘虫胶的粘性,以便及时更换粘虫胶;若使用敌敌畏棉球,应每3-5天换一次,以保证薰杀效果。

化学防控

1.可使用的药剂有3%高渗苯氧威2000-3000倍液、25%阿维灭幼脲2000-3000倍液、胺甲萘(甲萘威、西维因)、虫酰肼(米满、抑虫肼)、氯菊酶(二氯苯醚菊酯)、除虫精、克死命、二嗪磷、亚胺硫磷、硫丹、毒死蜱(氯蜱硫磷)、灭杀菊酯、水胺硫磷、辛硫磷等。应多选择无公害药剂,同时应根据苹果蠹蛾的发生规律和不同农药的残效期选用药剂,此外,还可选用不同类型、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搭配使用。

2.化学防治的时间每个世代的卵孵化至初龄幼虫蛀果之前。鉴于第1世代幼虫的发生相对比较整齐,可将第1世代幼虫作为化防的重点。

3.施药方法在每年世代幼虫出现高峰期时集中喷药至少1次。若喷施毒性小、残效期短的农药,可连续喷施2-3次。

物理防控

物理防治主要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,降低虫口密度进行防治。挂灯时间为每年的4月下旬至9月下旬,杀虫灯的设置密度为15-20亩/1盏,成棋盘式或闭环式分布。杀虫灯的安放高度以高出果树的树冠为宜。

生物化学防控相结合

根据各地苹果蠹蛾成虫发生时期不同,现以新疆南疆为例,提前悬挂带有苹果蠹蛾诱芯的诱捕器,当诱捕到第一只成虫后,10-15天内开始喷药,成虫基数比较大,可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加甲维盐或高效氯氟氰菊酯加灭幼脲,基数小,可单独使用甲维盐或灭幼脲即可,也可以根据诱捕情况在成虫发生盛期后,5-7天内根据成虫基数喷药。

典型案例:

2019年,重庆江北机场海关关员通过CT机巡查从澳门入境的中国籍旅客行李中查获猕猴桃0.3kg。经重庆海关技术中心的鉴定,从该批猕猴桃中检出苹果蠹蛾活虫1头。

2002年,在上海口岸截获的苹果蠹蛾藏匿在一入境旅客携带的0.3公斤美国产苹果中,果内鳞翅目幼虫羽化为 成虫后,经鉴定为苹果蠹蛾。

2012年,在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从俄罗斯入境航班旅客携带物(苹果)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苹果蠹蛾。

海关提醒:
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》及其实施条例,水果为禁止携带入境物品。新鲜水果一旦入境,将存在传播有害生物的危险,破坏我国的生态环境,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。

《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》实行动态调整原则,后续将在加强物种发生情况信息收集和危害风险研判的基础上,进行物种的适时增减。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不仅导致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破坏,还不断引发新的生物疫情出现,其破坏力会导致跨国家、跨区域甚至全球性的灾难。因此我们要从国家安全的高度来重视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危害。
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

供稿单位:动植物检疫处、塘沽海关、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

编辑:赵华、王晓芳

审核:高建、牛春敬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合作伙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