项羽为什么要火烧阿房宫?项羽火烧阿房宫的真相

项羽为什么要火烧阿房宫?项羽火烧阿房宫的真相

秦始皇为什么将这座奢华的宫殿命名为“阿房”呢?其实对此自古以来众说纷纭,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:一种说法源于《史记》的记载,称宫殿的形状“四阿旁广”,“阿”解释为“曲”的意思,阿房宫据此得名;另一种说法载于《汉书·贾山传》,称由于宫殿建在大陵上,“阿”就是“大陵”的意思,“高若干,阿上为房”;还有一种说法源自民间传说,相传嬴政(即后来的秦始皇)在赵国做人质时,深爱过一个美丽的民间女子阿房,嬴政返回秦国即位后,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中,他无法立一个民间女子为后,为了怀念阿房,他便不惜耗费巨大的财力、物力、人力,修建了极尽豪奢之能事的阿房宫。

不论是正史观点抑或民间戏说,都给阿房宫增添了一份迷人的色彩。然而,令人无限向往的阿房宫却还未能面世就“早早夭折”了。

阿房宫是秦朝耗费巨资修建的宫殿建筑。除此之外,秦长城、秦始皇陵等工程也都动用了巨大的财力、人力,而这些全都转化为百姓的赋税徭役,令百姓苦不堪言。为了禁止百姓逃脱赋役,秦始皇还颁布了许多残酷的刑罚制度。秦始皇死后,秦二世对百姓的盘剥有过之而无不及,终于将农民逼到了揭竿起义的地步。

秦二世元年(公元前209年),陈胜、吴广率先在蕲县大泽乡(今安徽宿县)率民起义。此后,各地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,秦王朝迅速土崩瓦解。而在这些起义队伍中,有一位勇猛无比的将领,他就是项羽。

公元前206年,项羽率军入函谷关,冲进了咸阳城,接下来就上演了千古流传的“火烧阿房宫”一幕。司马迁在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写道:“项羽引兵西屠咸阳,杀秦降王子婴,烧秦宫室,火三月不灭,收其货宝妇女而东。”杜牧在《阿房宫赋》中写道:“戍卒叫,函谷举,楚人一炬,可怜焦土!”杜牧说的是项羽进入咸阳后,四处屠杀抢掠,杀了投降的秦王子婴,卷走了秦宫里的珠宝和美女,烧毁了秦朝宫殿,大火三月不熄,基本上和司马迁说的差不多。

千百年来,人们对“项羽火烧阿房宫”一事深信不疑,并在此基础上,民间传说、演义等不断加工,形成了火烧阿房宫的许多版本。甚至还有传说称,项羽攻入咸阳后,因自己的爱妾虞姬曾经被秦军俘虏,恼羞成怒,一气之下将阿房宫及其附属建筑全部焚烧。也还有传说称,项羽是因为痛恨秦始皇为了修建阿房宫劳民伤财,入关后才烧了阿房宫,并让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,把方圆数百里都烧为灰烬,为百姓出了一口恶气。

但是无论出于什么原因,项羽火烧阿房宫还是引起了后人的诸多非议,他让举世无双的宫殿化为废墟,将无比珍贵的文物宝物以及书籍毁于一旦,而同时进行的抢掠、屠杀等行为更是为后人所诟病。然而,有人却指出“火烧阿房宫”实在是对项羽天大的冤枉,这是为何?

近些年来,随着我国史学界对阿房宫遗址的探查逐步深入,觉得项羽火烧阿房宫这件事并没有那么简单。

而其实千百年来,人们之所以将火烧阿房宫的“糊涂账”记在项羽头上,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

一是对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的误读。原文写的是“烧秦宫室,火三月不灭”,却并未指出烧的是哪座宫室。然而,由于阿房宫的地位与影响力,后人想当然地认为秦宫室就是指阿房宫。事实上,在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中,明确记载了项羽“遂屠咸阳,烧其宫室”,从此处不难看出“其”指代咸阳,项羽烧的是咸阳宫。

第二个原因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《阿房宫赋》的失实记载。作为文学作品,《阿房宫赋》运用了大量的夸张、比喻等修辞手法,显然不适合作为判定历史真相的依据。然而,其深远的影响力却左右了人们对历史的看法。如果说对《史记》的误读令后人初步判断火烧阿房宫是项羽所为,那么《阿房宫赋》的广泛流传则让项羽永久背负了这一罪名。

第三个原因是项羽的刚愎自用、意气用事是他被误解的情感基础。在率军征战的过程中,项羽屠城、活埋、烧杀的事例屡见不鲜,进入咸阳后仍延续这一行事风格。火烧阿房宫恰恰符合项羽的性格特征,无怪乎人们冤枉了项羽两千多年,但是是不是真的冤枉又有谁知道呢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合作伙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