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进补有讲究,这些食物需避开

立秋进补有讲究,这些食物需避开

立秋,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秋季的开端,标志着暑热渐消,凉燥初起。此时天地间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人体新陈代谢也随之进入调整阶段。传统养生观念认为,立秋是 “贴秋膘” 的好时机,通过合理进补可弥补夏季损耗、为秋冬储能。但进补并非盲目堆砌美食,若触犯饮食禁忌,反而会扰乱脾胃功能,引发健康问题。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营养学研究,以下四类食物在立秋时节需格外留意。

寒凉之物易伤脾阳

经过一夏的酷暑炙烤,人们习惯依赖冰饮、凉菜等寒凉食物解暑。然而立秋后气温昼夜温差增大,人体脾胃阳气已随季节转换逐渐收敛,此时再贪食寒凉极易损伤脾阳。中医认为 “脾主运化”,脾阳受损会导致运化功能失调,出现腹胀腹泻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像冰镇西瓜、冰淇淋这类食物,即便在初秋午后仍显炎热时,也需控制摄入量;而苦瓜、绿豆等性凉食材,立秋后应减少生食,可通过炖煮方式中和寒性。现代医学也发现,低温食物会刺激胃肠道血管收缩,影响消化液分泌,长期食用可能引发慢性肠胃炎。

辛辣燥热耗伤津液

秋季气候本就干燥,“燥邪” 易侵犯人体,导致津液亏虚。若此时过量食用辣椒、花椒、生姜等辛辣食物,会如同火上浇油,加重体内燥热之气。中医称之为 “助燥伤津”,具体表现为口干舌燥、咽喉肿痛、皮肤瘙痒等症状,严重时还可能诱发便秘、鼻出血。四川、湖南等地居民虽有嗜辣传统,但立秋后也需适当调整口味,可改用葱、蒜等温和辛香食材调味。从营养学角度看,辛辣食物会刺激消化道黏膜,立秋后人体消化功能相对较弱,过度刺激可能引发黏膜充血水肿。

油腻厚味阻碍运化

“贴秋膘” 的传统让很多人在立秋后大量摄入肉类、油炸食品等油腻食物,认为能快速补充营养。实则立秋后人体胃肠功能尚未完全适应季节转换,消化能力处于恢复期,过量油腻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,导致食积不化。中医讲 “肥甘厚味碍脾胃”,这些食物在体内堆积易生痰湿,表现为舌苔厚腻、身体沉重、大便黏滞等症状,长期如此还可能引发高血脂、肥胖等问题。建议将红烧肉、炸鸡等改为清蒸鱼、炖瘦肉,同时增加山药、莲子等健脾食材,帮助脾胃运化。现代研究表明,秋季人体基础代谢率下降,高热量饮食更易转化为脂肪囤积,增加代谢综合征风险。

不洁食物暗藏危机

立秋时节气温仍处高位,雨水较多,湿热环境利于细菌繁殖,食物易发生腐败变质。若食用未彻底加热的剩菜、变质的蔬果或生腌海鲜等,极易引发急性肠胃炎,出现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。中医称此类情况为 “饮食不洁伤肠胃”,秋季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,肠道感染后更难恢复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,秋季新上市的菱角、荸荠等水生植物,可能携带姜片虫等寄生虫,必须彻底煮熟才能食用。营养学建议,立秋后应坚持 “现做现吃” 原则,剩菜冷藏不超过 24 小时,食用前充分加热,生熟食材分开存放。

立秋进补的核心在于 “温润平和”,需遵循 “少辛增酸”“健脾养胃” 的原则。可多食用南瓜、小米等黄色食材养脾,山楂、葡萄等酸味水果生津,同时搭配银耳、百合等润燥食物。避开上述四类禁忌食物,结合适度运动与规律作息,才能让身体顺利适应季节转换,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。

相关推荐

合作伙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