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涣城址位于濉溪县临涣镇境内,是安徽省已知的规模最大的先秦古城址,也是我国唯一现存的镇级土城墙遗址,是临涣镇的标志性建筑。1986年,临涣城址被公布为第二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;2006年,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临涣古城历史悠久,据文献记载,古城初建于春秋时期,宋国为铚邑,战国时期先后为宋、魏、楚所有,秦灭魏,立铚为县。光绪《宿州志》记载:“铚即临涣,秦置县,汉因之。宋齐时入于魏,梁普通中克魏城为铚郡,后复入魏,又别置丹城,东魏析置白椫、涣北县,北齐时郡废。隋为临涣县,唐袭隋治,宋金因之。元至元二年,县废,四年并入宿州。”临涣自秦设县,以后政区设置多有变化,却一直为郡县治所。城郭变迁,仅余土墙。新中国成立后,当地老百姓在城墙及附近埋坟筑墓、挖墙取土的现象多有发生,政府成立了文物管理与保护机构, 随着文物保护立法的逐渐完善,这种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。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,历经人为破坏,风雨侵蚀,战争和水患摧残,依然相对完整地保留了下来。
临涣古城见证过很多历史事件。秦二世元年(前209),陈胜、吴广起义攻下的第一个城就是铚县县城;东汉末年,曹操讨伐董卓,于城中收兵千余人;东晋时,前燕慕容镌攻晋,相、铚等地陷于燕;金哀宗天兴元年(1232),蒙古兵攻城,临涣知县张若愚据城死战;清咸丰六年(1856),捻军与清军在临涣城有多次大规模的激烈厮杀;
1948年11月,临涣文昌宫曾为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驻地。临涣古城南邻浍河, 东、西、北三面皆为平坦的耕地,古城垣绕临涣集一周,是近正方形夯土建筑,东西长1409米,南北宽1394米,周长5606米,总面积196万平方米。城垣基部宽约40米,上宽5~8米,高7~15米,北部城垣保存最为完好。东西城垣上有烽火台遗址9处,烽火台高出城墙约5米。南北城垣未设置烽火台。城墙有东西南北4门,原存南门城阁1座,于1978年拆除。古城四周均有护城河,南护城河利用天然河道,其余三面为人工开挖而成,护城河长4.2千米,宽10米,深4米,河道尚能依稀可辨。因为是都城,临涣城垣固若金汤。
在遗址出土的文物有灰陶片、瓦片、四耳平底罐、碗、盆、绳纹鬲足、鼎足等,多为西周至春秋战国和汉代的遗存,发现于城基部位的红褐色古丁纹板瓦,具有战国晚期特征。根据出土文物研判,临涣古城应该始建于春秋。2016年年底至2017年年初,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墙进行了为期40天的考古发掘,通过对古城墙的解剖,获得的结果是: 城墙为平地堆土起建,最底部铺设一层灰白色的细淤泥土,土质致密坚硬、纯净,然后再层层夯筑。其中有三次较大的夯筑过程。但以第一次为主。第一次夯筑应为汉代或汉以前,为黄土及灰色淤泥土夯筑而成, 土质致密纯净,底面宽30余米,高近8米。外侧呈斜坡状,内侧有平台;但在第一次修筑的城墙中未发现任何遗物。第二次夯筑过程应为汉代,集中于城墙外侧,内侧有少部分,夯土中含有少量砂石。第三次夯筑过程应为汉代,集中于城墙外侧,内侧有少部分,夯层最为明显,有
30余层,夯层厚度为6~15厘米,厚8~12厘米最多,夯土中含有较多砂礓及部分瓦片、螺蛳壳、蚌壳等。第三次夯筑后,大量覆土将以往城墙覆盖。作为军事防御设施的高大城墙,还有众多配套设施和建筑。还发现了一处排水管道,年代在第二次与第三次夯筑之间,其功能应该与城墙的保护有关。